
2023年時尚趨勢:掌握這五個關鍵元素讓你成為焦點
Table of Contents
Toggle市值計價:金融業的雙面刃—解析公允價值會計的影響與挑戰
你曾否好奇,為什麼有些公司的財報數字,會因為市場波動而「上沖下洗」?這背後,很可能就是市值計價(Mark-to-Market, MTM 或 M2M),又稱公允價值會計,在發揮作用。這項會計原則,要求企業資產與負債以當前市場價格而非原始成本來衡量,目的是提供更即時、更透明的財務資訊。但它真的總是好事嗎?它又如何在歷史上多次掀起金融風暴,甚至導致銀行倒閉?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深入探討這個既能提升財務透明度,也可能放大市場風險的「雙面刃」。
本文將帶你了解市值計價的核心概念、它與傳統會計方法的差異、重要的會計準則如何規範它、它在金融市場中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在重大金融危機事件中,它如何被檢視、調整,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一、市值計價的核心概念與歷史脈絡
想像一下,你買了一間房子,過了一年房價漲了,你是希望帳面上顯示你當初的買價,還是現在市場上房子的價值呢?市值計價,就是選擇後者。它是一種會計方法,要求公司定期根據資產或負債當前的市場價格,或是透過客觀評估的「公允價值」來重估其價值。這與我們傳統認知的歷史成本會計有著根本上的不同。
市值計價的核心目標是提供企業資產負債的即時市場價值,以提升財務報表的相關性和可靠性。
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兩者的區別,以下表格將對市值計價與歷史成本會計進行比較:
特性 | 市值計價 (Mark-to-Market) | 歷史成本會計 (Historical Cost) |
---|---|---|
衡量基礎 | 當前市場價格或公允價值 | 原始取得成本 |
目的 | 提供即時、透明的真實價值 | 提供客觀、可驗證的原始成本 |
報表影響 | 波動性較大,即時反映市場變動 | 穩定性較高,不反映當前市場變動 |
適用資產 | 金融資產、衍生性商品、部分投資性不動產 | 廠房、設備、土地、無形資產等 |
優點 | 資訊相關性高,風險管理佳 | 客觀、可驗證,舞弊空間小 |
缺點 | 波動性大,可能放大市場恐慌,估值具主觀性 | 資訊落後,無法反映資產真實價值 |
歷史成本會計是根據資產或負債最初取得時的成本來記錄,簡單穩定,但缺點是無法反映資產當前的真實價值。舉例來說,一間公司十年前買入的土地,即使現在市價翻了十倍,在歷史成本會計下,帳面價值依然是十年前的成本價。這使得財務報表可能無法即時反映企業的真實財務狀況。
那麼,市值計價是如何誕生的呢?其實,美國在19世紀就曾普遍採用市值計價,但後來被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是大蕭條前頻繁經濟衰退和銀行倒閉的原因之一,因此在1938年被羅斯福總統廢除。然而,隨著金融市場的複雜化,特別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和各種創新金融工具的出現,需要一種能即時反映這些工具價值的會計方法。於是,在1980年代後,市值計價再度盛行於大型銀行和企業,並逐漸被納入會計準則中。
不過,它的應用從一開始就充滿爭議。例如,美國加州著名的橘郡破產案,以及後來的安隆案,都被認為與市值計價的濫用或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缺陷有關。這也使得監管機構不斷地在透明度與穩定性之間尋找平衡點。
二、重要會計準則與估值層級:透明化與可靠性的追求
為了規範公允價值會計的應用,全球主要的會計準則制定機構都陸續發布了相關的規範。在美國,美國一般公認會計原則(GAAP)自1990年代初即納入公允價值會計。其中,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扮演了關鍵角色,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準則:
- FAS 115(針對債務與股權證券投資):要求某些投資必須以公允價值衡量。
- FAS 124(針對非營利組織投資):將公允價值會計延伸至非營利機構。
- FAS 157(公允價值衡量,現為 ASC 820):這是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FAS 157首次明確定義了公允價值為「在衡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或轉讓負債所能收到的價格」。它強調的是「退出價格」,也就是當你把資產賣掉或轉移負債時能獲得或支付的價格,而非「進入價格」(買入或承擔的價格)。
FAS 157還引入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三層級分類法,用來評估估值資訊的可靠性。這就像一個金字塔,頂層的資訊最可靠,底層的則需要更多判斷:
以下表格概述了FAS 157(現為ASC 820)所定義的公允價值估值三層級:
層級 | 定義 | 範例 | 可靠性 |
---|---|---|---|
第一級 (Level 1) | 活躍市場中未經調整的公開報價 | 股票在證券交易所的即時報價、政府公債 | 最高 |
第二級 (Level 2) | 可觀察的輸入值,但非資產或負債本身的直接報價 | 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利率、信用利差、波動率等 | 中等 |
第三級 (Level 3) | 不可觀察的輸入值,依賴內部模型與假設 | 複雜衍生性金融商品、私人股權投資、不動產證券化產品 | 最低 |
- 第一級(Level 1):這是最可靠的估值層級。它使用在活躍市場中未經調整的可觀察市場價格,例如股票在證券交易所的公開報價。這就像你查到今天大盤股的即時報價一樣,非常直接。
- 第二級(Level 2):當沒有活躍市場的直接報價時,會使用此層級。它使用可觀察的輸入值,但這些輸入值並非資產或負債本身的直接報價,而是透過其他可觀察數據(例如類似資產的市場價格、利率、信用利差等)來推算。這就像你估計附近一間沒賣過的房子值多少錢,會參考旁邊條件類似、剛成交的房子價格。
- 第三級(Level 3):這是最不可靠的估值層級,因為市場上沒有足夠可觀察的數據。此時,公司必須依賴內部模型與假設來估計公允價值。這通常發生在交易不活躍或高度客製化的金融商品上,例如某些複雜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或私人股權投資。由於其高度主觀性,這也成為會計舞弊或「創意會計」的潛在空間。
在國際上,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也發布了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3號(IFRS 13),其對公允價值的衡量指引與美國GAAP的FAS 157高度相似,並於2013年生效。這顯示了全球會計標準在公允價值會計應用上趨於一致的趨勢。
三、市值計價的雙面效應:透明度與市場波動的拉扯
市值計價這項會計準則,就像一把雙面刃,它有著不可否認的優點,但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讓我們來看看它如何影響我們的金融市場。
優點:提升透明度與風險管理
- 即時估值:市值計價能讓財務報表即時反映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格,提供當前市場狀況下的真實價值。這對於投資者、債權人來說,能更清楚地看到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
- 強化風險管理:特別是對金融機構而言,每日或定期重估資產價值,有助於它們更早發現潛在的風險曝險,例如某些投資組合的價值急劇下跌,從而及時調整風險管理策略。
- 提高績效衡量準確性:對於共同基金等需要每日計算淨資產價值(NAV)的投資工具,市值計價提供了最客觀的績效衡量基礎,讓投資者能清楚知道其投資組合的即時價值。
挑戰:放大波動性與潛在舞弊
然而,當市場情緒轉向或出現劇烈波動時,市值計價的負面影響就會浮現,甚至可能引發系統性風險:
- 放大財務報表波動:在市場大幅波動時,即使企業沒有實際買賣資產,其資產負債表上的價值也會隨之劇烈變動。這可能導致企業的未實現損益大幅度波動,進而影響其獲利數字,給外界一種不穩定的印象。
- 加劇金融危機:在金融危機期間,市場流動性枯竭,資產可能根本賣不出去,或是只能以「跳樓價」出售。在這種情況下,市值計價規則會迫使金融機構以極低的價格評估其資產,即使它們無意出售這些資產。這種「強制清算價格」會讓帳面損失急劇擴大,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引發保證金追繳,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市場恐慌。2008年金融危機時,許多銀行持有的抵押擔保證券(MBS)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 缺乏活躍市場時的估值難題:對於沒有活躍市場的資產(例如第三級層次的資產),其公允價值往往需要透過複雜的「按模型計價(Mark-to-Model)」方式來估算。這不僅需要大量主觀判斷和假設,也為會計舞弊留下空間。著名的安隆案就是一個例子,安隆透過預估長期能源合約的未來現金流,並立即將其確認為收入,創造了虛假的利潤,最終導致公司破產。
在極端市場情境下,市值計價可能引發以下問題:
- 產生「正回饋循環」,市場下跌導致計價損失,進而引發更多拋售。
- 對於非流動性資產,估值高度依賴主觀判斷,增加舞弊風險。
- 可能導致企業因帳面損失而面臨不必要的資本壓力,即使實際營運並無問題。
以下表格總結了市值計價的優點與缺點:
特性 | 優點 | 缺點 |
---|---|---|
透明度 | 提升財務報表即時性與真實性 | 在非活躍市場中可能產生誤導性估值 |
風險管理 | 助於金融機構及早識別潛在風險 | 可能放大市場波動,加劇金融恐慌 |
績效衡量 | 提供客觀的投資組合淨值計算基礎 | 導致未實現損益劇烈變動,影響企業獲利觀感 |
應用範圍 | 廣泛適用於金融資產與衍生性商品 | 對於非流動性資產估值依賴主觀假設,存在舞弊空間 |
系統影響 | 促進市場資訊效率 | 在危機時可能引發強制清算,形成惡性循環 |
所以,市值計價的魅力在於其透明度與即時性,但其風險則在於它可能將市場情緒的波動放大,甚至在缺乏流動性的市場中,造成不必要的恐慌與損失。這也驅使監管機構不斷地思考,如何在真實反映價值與維護市場穩定之間取得平衡。
四、監管應對與近期案例的反思:危機下的規則演變
市值計價的爭議,在歷史上多次促使監管機構進行反思與調整。從過去的會計舞弊案到近期的銀行倒閉事件,都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教訓。
安隆案與沙賓法案的誕生
2001年的安隆案(Enron scandal)是會計舞弊史上的里程碑。這家能源公司濫用市值計價,透過虛報長期合約收入和複雜的表外業務,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虛假利潤,最終導致公司破產,也拖垮了當時全球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亞瑟安達信。安隆案讓投資者對財務報表的信任跌到谷底。
為此,美國國會在2002年迅速通過了影響深遠的《沙賓法案(Sarbanes-Oxley Act, SOX)》。這項法案旨在強化企業會計標準、提升公司治理、加強審計獨立性,並提高對會計舞弊的懲罰。沙賓法案雖然沒有直接廢除市值計價,但它大幅提升了財務報告的透明度和內部控制的要求,讓企業更難以透過會計手段來操縱利潤。
2008年金融危機與市值計價規則的彈性調整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讓市值計價再次成為眾矢之的。當時,許多銀行持有大量的抵押擔保證券(MBS)。隨著房地產市場崩盤,這些MBS的市場流動性幾乎枯竭,即便銀行無意出售,會計準則仍要求它們以當時極低的「理論清算價格」來衡量這些資產。這導致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損失急劇擴大,資本充足率面臨壓力,加劇了市場對銀行業健康狀況的擔憂,甚至觸發了大規模的保證金追繳和信心危機。
面對排山倒海的壓力,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在2009年對FAS 157的指引進行了調整。他們澄清,在非活躍或無序的市場中,企業不應單純以強制的清算價格作為公允價值,而應基於「有序交易」的概念,並允許管理層在估值中納入自身的預期現金流和判斷,而不是被動接受市場上僅有的「跳樓價」。這項調整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市值計價在極端市場條件下過度放大損失,形成「正回饋循環」,從而穩定金融市場。
2023年區域銀行危機:矽谷銀行的教訓
進入2023年,我們又看到了市值計價在銀行業的影響,這次的主角是矽谷銀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隨著聯準會快速升息,銀行持有的長期國庫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的市值大幅下跌。雖然這些債券多數被歸類為「持有至到期(Held-to-Maturity, HTM)」,可以按攤銷成本入帳,因此不需每日進行市值計價並影響損益表。然而,當矽谷銀行面臨存款大量提款的壓力時,它不得不出售這些帳面上未實現虧損巨大的債券以應對流動性需求。
這一出售行為,迫使銀行將這些債券從「持有至到期」重新歸類為「可供出售(Available-for-Sale, AFS)」,其未實現損失必須立即反映在資產負債表的股東權益項下。巨大的帳面損失,加上市場對其流動性的擔憂,最終導致了存款擠兌和銀行的倒閉。矽谷銀行的案例再次提醒我們,即使有會計分類的緩衝,當流動性危機爆發時,市值計價所揭示的潛在損失仍可能對銀行的生存能力造成致命打擊。
這些事件都深刻地影響了會計準則的演變,促使監管機構在確保財務報表真實性與維護金融系統穩定性之間,不斷尋找更精妙的平衡點。
五、市值計價在各金融領域的應用與權衡
除了在會計準則和宏觀經濟層面的影響,市值計價也廣泛應用於我們日常接觸的各種金融領域,影響著投資組合的價值計算和風險管理。
期貨與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
在期貨交易中,市值計價是其核心機制。每天收盤時,期貨交易所會對所有未平倉合約進行市值計價,調整交易者的保證金帳戶。如果你的合約盈利,這筆錢會直接計入你的帳戶;如果虧損,則會從你的帳戶扣除。當帳戶餘額低於維持保證金水平時,交易者就需要進行保證金追繳。這種每日結算機制,有效地消除了交易中的信用風險,確保了期貨市場的穩定運作。
對於場外衍生性金融商品(Over-The-Counter, OTC)如利率交換(Interest Rate Swaps)等,由於沒有活躍的公開市場價格,其估值往往需要透過複雜的「按模型計價」方式估算。這需要高度的專業知識和精密的估值模型,但也因此會計準則要求更高的透明度來揭露這些估值所依賴的假設和輸入值。
銀行與金融機構
銀行不僅將市值計價應用於其交易性資產(如用於短期交易的證券),還會用它來評估某些貸款組合的信用風險準備金,以及那些不易有活躍市場的複雜金融產品,例如抵押擔保證券(MBS)的估值。這使得銀行能更即時地掌握其資產的真實價值和潛在風險。
經紀商與個人投資者
對經紀商而言,他們會每日結束時對客戶的保證金帳戶進行市值計價,以評估客戶的信用額度和抵押品價值。這對於控制風險、防止違約至關重要。
對於你我這樣的個人投資者,其實也無時無刻不在接觸市值計價:
- 共同基金淨資產價值(NAV):共同基金每天都會根據其持有的所有證券的當日收盤價來重新計算其NAV,這就是典型的市值計價應用,確保你看到的是基金最新的投資價值。
- 券商帳戶中投資組合的實時價值:當你登入券商APP查看自己的股票或基金投資組合時,看到的即時市值數字,也是市值計價原則的體現。它讓你清楚知道自己的資產在當下值多少錢。
市值計價在多種金融工具和產品中扮演關鍵角色,例如:
- 金融衍生性商品:如選擇權、期貨、遠期合約等,因其價值隨市場變動劇烈,需每日或定期市值計價。
- 交易性證券:銀行或投資公司持有以短期買賣獲利的股票、債券等,需按公允價值入帳。
- 對沖會計:用於對沖風險的工具,其公允價值變動會影響對沖效果的衡量。
市值計價的廣泛應用,讓我們能更貼近市場脈動,但也要求我們對其帶來的波動性有更深的理解。它在提供即時資訊與引入波動性之間,金融機構和投資者都必須審慎地進行權衡與管理。理解它的運作,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解讀財務報表,並在變幻莫測的金融市場中做出更明智的判斷。
結論
市值計價(公允價值會計)作為現代會計準則的核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透過即時反映資產與負債的市場價格,大幅提升了財務報表的透明度,有助於投資者和監管機構更清晰地看見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與風險曝險。從期貨交易的每日結算到共同基金的每日淨值公布,它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這項原則也像一把雙面刃。在市場劇烈波動或缺乏流動性時,它可能放大帳面損失,加劇金融危機的蔓延,正如2008年金融危機和近期矽谷銀行倒閉事件所揭示的。從安隆案引發的《沙賓法案》到2008年後對FAS 157的調整,會計準則的演變,無不體現了監管機構在追求財務真實性與維護市場穩定性之間,不斷尋找最佳平衡點的努力。
理解市值計價的運作機制、其優缺點及對金融市場的深遠影響,對於每一位關心財經資訊的讀者都至關重要。它不僅是會計師的專業知識,更是我們解讀新聞、分析企業、甚至管理個人投資組合時,不可或缺的財經常識。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教育與知識性說明,旨在解析市值計價會計原則及其在金融市場的影響,不構成任何財務建議或投資建議。任何投資決策應基於您個人的研究、財務狀況評估及專業顧問的意見。
常見問題(FAQ)
Q:什麼是市值計價(公允價值會計)?
A:市值計價是一種會計原則,要求企業將資產與負債以當前市場價格或其公允價值來衡量,而非原始成本。目的是提供更即時、更透明的財務資訊,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價值。
Q:市值計價和歷史成本計價有何不同?
A:歷史成本計價以資產或負債最初取得時的成本記錄,穩定但無法反映當前價值。市值計價則以當前市場價格重估,能即時反映市場變動,但可能導致財務報表波動性較大。
Q:市值計價為何可能加劇金融危機?
A:在市場流動性枯竭或劇烈波動時,市值計價可能迫使金融機構以極低價格評估其資產,即使無意出售。這會導致帳面損失擴大,影響資本充足率,引發保證金追繳,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市場恐慌。
Calendar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日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發佈留言
很抱歉,必須登入網站才能發佈留言。